慢性中耳炎的冶疗方法是什么
慢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日常护理、中医调理、物理治疗等方式改善。慢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解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控制炎症。伴随耳痛或发热时可能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对症处理。用药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定期复查耳内镜评估黏膜恢复情况。
2、手术治疗
鼓膜穿孔长期不愈或合并胆脂瘤时需行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手术可清除病灶并修复听力传导结构,术后需预防感染,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儿童患者建议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家长需配合术后换药和听力康复训练。
3、日常护理
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洗澡时用耳塞阻挡水流。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感冒时及时治疗以防加重咽鼓管阻塞。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
4、中医调理
风热上扰证可用银翘散加减,肝胆湿热证可选龙胆泻肝汤配合针灸听宫、翳风等穴位。中药熏蒸可促进耳部血液循环,但化脓期禁用。需由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自行服用偏方。
5、物理治疗
超短波疗法可减轻黏膜水肿,红外线照射有助于炎症吸收。咽鼓管吹张术能改善通气功能,但急性感染期禁用。治疗期间出现眩晕或耳痛加重需立即停止操作并就医。
慢性中耳炎患者应戒烟酒,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游泳前可使用防水耳塞,出水后及时用棉签吸干外耳道水分。定期复查听力,出现耳流脓、耳鸣加重或眩晕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儿童患者家长需监督用药,避免自行掏耳或异物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