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折后的后果
老年人骨折后可能出现疼痛加剧、活动受限、长期卧床并发症等问题。骨折后常见后果主要有愈合延迟、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骨质疏松加重等。
1、愈合延迟
老年人骨骼修复能力下降,骨折愈合时间可能延长。这与年龄相关的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有关。股骨颈等血供较差的部位更易发生延迟愈合或骨不连。需定期复查X线片监测骨痂形成情况,必要时采用脉冲电磁场等物理治疗促进愈合。
2、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会导致肺部分泌物淤积,增加坠积性肺炎风险。老年人咳嗽反射减弱、免疫功能下降,更易发生细菌性肺炎。表现为发热、痰量增多、血氧饱和度下降。需每2小时翻身拍背,进行深呼吸训练,严重时需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呋辛酯片。
3、压疮形成
持续受压部位易出现皮肤缺血坏死,骶尾部、足跟等骨突处好发。营养不良、皮肤弹性差会加重压疮风险。需使用气垫床、每1-2小时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已发生压疮时可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创面修复。
4、深静脉血栓
下肢活动减少导致静脉血流淤滞,加上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患肢肿胀、皮温升高。预防措施包括早期踝泵运动、穿戴弹力袜,高风险患者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5、骨质疏松加重
制动期间骨量加速流失,可能引发二次骨折。脊椎压缩性骨折风险显著增加。应尽早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如口服阿仑膦酸钠维D3片,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3软胶囊补充。在疼痛允许范围内进行负重训练刺激骨形成。
老年人骨折后应保持均衡营养,每日摄入足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使用助行器防止跌倒。定期监测骨密度,长期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注意居家环境改造,消除地面障碍物,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降低再骨折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