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中医将颈椎病归属于痹证、项痹、骨痹等范畴,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滞、肝肾亏虚等因素相关。
1、痹证
痹证是中医对颈椎病最常见的归类,强调外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风寒湿三邪杂至可致颈部筋脉拘急,表现为僵硬疼痛、活动受限。治疗需祛风散寒除湿,常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配合艾灸风池、大椎等穴位。
2、项痹
项痹特指颈部痹阻,病机侧重气血运行不畅。长期低头劳损或外伤可致气滞血瘀,出现刺痛、麻木等症状。中医采用活血化瘀法,如身痛逐瘀汤配合针刺颈夹脊穴,严重者可用小针刀松解粘连。
3、骨痹
骨痹反映颈椎退行性病变,与肝肾不足密切相关。中老年患者因肾精亏虚不能濡养骨骼,易出现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治法以补益肝肾为主,常用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杜仲、骨碎补等壮骨药物。
4、眩晕证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被归为眩晕证,因痰浊上扰清窍或气血不能上荣所致。表现为转头时头晕目眩,可能伴有耳鸣恶心。半夏白术天麻汤是经典方剂,可配合百会、风池穴针刺治疗。
5、痿证
脊髓型颈椎病后期肢体无力属痿证范畴,因督脉受损、筋脉失养引起。需大补元气、强筋壮骨,用补阳还五汤合虎潜丸,配合督脉灸法改善神经功能。
颈椎病患者日常应注意颈部保暖,避免空调直吹;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保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工作间隙可做米字操等舒缓运动;饮食宜温补,适量食用黑豆、核桃等补肾食材;急性发作期须减少低头动作,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治疗。中医外治法如刮痧、拔罐也可作为辅助手段,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