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核磁片子怎么看
腰椎核磁共振成像片需通过观察椎体形态、椎间盘信号、神经根受压情况等结构进行专业解读,主要评估指标包括椎间盘突出程度、椎管狭窄范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状态。
腰椎核磁共振成像的解读需系统分析多个层面。椎体形态观察包括椎体边缘是否光滑、有无骨质增生或压缩性骨折。椎间盘信号变化可反映脱水、膨出或突出,T2加权像低信号常提示椎间盘退变。神经根受压需评估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袖消失等征象。椎管狭窄需测量前后径,结合马尾神经受压程度判断严重性。软组织信号异常可能提示肿瘤或感染性病变。
特殊征象需重点识别。椎间盘突出分为膨出、突出、脱垂三种类型,需描述突出方向与神经结构的关系。终板Modic改变分为三型,提示椎间盘退变相关炎症反应。黄韧带肥厚可通过矢状位测量厚度,超过4毫米可能造成椎管狭窄。脊髓圆锥位置异常或信号改变需警惕脊髓栓系综合征或占位性病变。
腰椎核磁共振解读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建议由放射科或脊柱外科医生完成专业评估。日常需避免久坐、弯腰搬重物等加重腰椎负荷的行为,可进行游泳、平板支撑等核心肌群锻炼。急性期疼痛发作时可短期使用腰围保护,但长期佩戴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若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警示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神经压迫。定期复查核磁可动态观察病变进展,为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