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怎么得的
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异常、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及药物作用等多种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
1、遗传因素
抑郁症具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可能与多基因遗传有关,涉及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等多态性。治疗需结合心理干预和药物调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
2、神经生化异常
大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水平失衡是重要机制。突触间隙单胺类物质浓度降低可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常用帕罗西汀肠溶片、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改善神经传导。
3、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压力、童年创伤、人际关系冲突等应激事件可能诱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模式,配合米氮平片等药物缓解焦虑抑郁症状。
4、躯体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脑血管病变等慢性病常伴发抑郁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左甲状腺素钠片控制甲减,同时使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改善情绪。
5、药物作用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干扰素等药物可能干扰神经递质代谢。出现抑郁症状时应评估用药方案,必要时更换为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对情绪影响较小的替代药物。
抑郁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维生素B族食物及发酵食品。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有助于促进内啡肽分泌。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症状持续加重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或精神科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