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是什么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分布及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病变集中于咽部;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导致,表现为手、足、口等多部位皮疹,且重症概率更高。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为主,少数为其他肠道病毒。手足口病则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引发,其中EV71型更易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两者均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但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更强。
2、症状分布
疱疹性咽峡炎病变局限于咽峡部,表现为咽部充血、灰白色疱疹或溃疡,可伴高热。手足口病除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等部位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部分患者伴随低热,皮疹通常不痛不痒。
3、并发症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较少,偶见脱水或热性惊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尤其EV71感染时风险显著增加。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
4、病程与预后
疱疹性咽峡炎病程约1周,发热持续3-4天。手足口病轻症7-10天自愈,重症需及时干预。两者均以对症治疗为主,手足口病重症需住院观察,必要时使用甘露醇注射液或丙种球蛋白。
5、易感人群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儿童,成人偶发。手足口病高发于5岁以下幼儿,托幼机构易暴发流行。预防均需注重手卫生,手足口病EV71疫苗可降低重症风险。
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口腔清洁,进食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酸奶,避免刺激性饮食。家长需每日检查皮肤黏膜变化,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恢复期仍具传染性,建议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并对玩具、餐具进行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