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和耳聋的区别是什么
耳鸣和耳聋是两种不同的听觉系统异常表现,耳鸣指无外界声源时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感知,耳聋则表现为听力下降或丧失。两者可能独立发生或伴随出现,但病因、机制及干预方式存在差异。
1、耳鸣特征
耳鸣通常表现为蝉鸣声、嗡嗡声等主观性声响,可能与内耳毛细胞损伤、耳蜗神经异常放电或中枢听觉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常见诱因包括噪声暴露、年龄相关性听力衰退、耳部感染或梅尼埃病。部分患者伴随眩晕或耳闷胀感,需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明确病因。急性耳鸣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改善微循环,慢性患者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干预。
2、耳聋类型
耳聋按病变部位分为传导性聋与感音神经性聋。传导性聋多由外耳道堵塞、鼓膜穿孔或听骨链中断导致,表现为低频听力下降,可通过耳内镜发现结构异常。感音神经性聋常因耳蜗毛细胞凋亡、听神经瘤或突发性聋引起,高频听力受损显著,需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传导性聋可考虑鼓室成形术,感音神经性聋早期可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注射液治疗。
3、病理机制差异
耳鸣本质是听觉通路的异常神经活动,涉及耳蜗至皮层的信号传递异常,而耳聋反映声音传导或感知环节的功能缺损。耳鸣患者听力可能正常,但耳聋必然伴随听力阈值升高。两者共存时提示内耳缺血、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严重病变,需通过钆增强MRI排除听神经瘤或桥小脑角占位。
4、干预策略区别
耳鸣管理以声治疗和习服疗法为主,严重者需佩戴耳鸣掩蔽器。耳聋干预取决于类型,传导性聋可通过手术或助听器改善,感音神经性聋需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晚期考虑人工耳蜗植入。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时,可短期使用艾司唑仑片缓解症状,但须警惕药物性耳毒性。
5、预后差异
突发性耳聋若72小时内接受高压氧治疗,听力恢复概率较高。耳鸣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则可能转为慢性,需长期适应训练。老年性聋属不可逆进程,但合理使用助听设备可维持言语识别能力。两者均需避免噪声、耳毒性药物等二次损伤因素。
建议出现持续耳鸣或听力下降时尽早就诊耳鼻喉科,完善听力学评估。日常生活中需控制血压血糖,减少耳机使用时长,避免用力擤鼻。潜水或飞行时注意耳压平衡,突发耳闷胀感应立即停止活动。均衡摄入锌、镁等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耳蜗功能,但无须盲目服用保健品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