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脑水肿正不正常
开颅手术后出现脑水肿是常见的术后反应,属于正常现象。脑水肿通常由手术创伤、炎症反应或脑组织缺氧等因素引起,多数情况下可通过药物控制和密切监测逐渐缓解。
开颅手术过程中,机械性牵拉、电凝止血等操作可能对脑组织造成轻微损伤,引发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渗出形成水肿。术后24-72小时为水肿高峰期,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或意识状态改变等症状。临床常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片等脱水药物减轻脑组织压力,同时配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控制炎症反应。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帮助医生评估水肿程度,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若脑水肿持续加重或伴随剧烈呕吐、瞳孔不等大、昏迷等症状,可能提示继发出血或严重脑损伤等并发症。此时需紧急进行CT复查,排除硬膜下血肿、脑疝等危急情况。对于顽固性水肿,可能需要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等二次手术干预。术后保持头高30度体位、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等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颅内压波动风险。
术后应严格遵循医嘱控制每日液体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康复期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绿叶蔬菜,促进神经修复。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水肿消退情况,若出现视物模糊、持续头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家属需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变化,避免擅自调整脱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