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伤后皮肤下有硬块是怎么回事
碰伤后皮肤下有硬块可能与血肿、脂肪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感染性结节或钙化沉积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触痛或皮肤变色。可通过热敷、药物外敷、穿刺引流、抗感染治疗或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1、血肿
皮下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积聚形成硬块,常见于撞击后24小时内,伴随皮肤青紫和压痛。早期可用冰袋冷敷减少出血,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若血肿较大或持续不消,需就医排除凝血功能障碍。
2、脂肪坏死
外伤导致脂肪细胞破裂液化,形成边界不清的硬结,可能伴随皮肤凹陷。轻度可通过按摩和红外线理疗改善,严重时需注射透明质酸酶或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3、纤维组织增生
创伤修复过程中胶原过度沉积形成瘢痕疙瘩,触感坚硬且可能持续增大。可外用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积雪苷霜软膏或醋酸曲安奈德软膏抑制增生,顽固性病变需激光治疗。
4、感染性结节
细菌侵入创口引发局部脓肿,硬块表面发红发热并伴脓液渗出。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或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化脓明显者需切开引流。
5、钙化沉积
陈旧性损伤后钙盐在软组织沉积,形成无痛性坚硬结节。通常无须处理,若影响活动可注射糖皮质激素或行超声碎石治疗。
日常护理中应避免反复刺激硬块部位,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恢复期间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若硬块持续3周未消、快速增大或伴随发热,须及时至普外科或皮肤科就诊。注意观察硬块周围皮肤温度变化,避免自行穿刺或挤压以防止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