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艾灸哪个部位
月经量少可艾灸关元穴、三阴交穴、气海穴、子宫穴、足三里穴等部位,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
1、关元穴
位于脐下三寸,属任脉穴位。艾灸关元穴可温补下焦元气,调节冲任二脉,对因寒凝血瘀或气血不足导致的月经量少有改善作用。建议采用温和灸法,每次15-20分钟,皮肤微红为度。阴虚火旺者慎用。
2、三阴交穴
位于内踝尖上三寸,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艾灸此穴能同时调理三脏功能,改善因脾虚失运、肝郁气滞或肾阳不足引起的经量过少。可与足三里穴配伍使用,月经前一周开始施灸效果更佳。
3、气海穴
脐下1.5寸处,为元气生发之海。艾灸气海穴能补益元气,促进气血化生,适用于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施灸时注意保持穴位局部温暖,避免受风。合并盆腔炎症者需配合药物治疗。
4、子宫穴
脐下4寸旁开3寸处,为经外奇穴。直接作用于胞宫,艾灸此穴可温煦胞宫、散寒通络,对宫寒型月经量少效果显著。建议使用隔姜灸法,经期前连续施灸5-7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禁用。
5、足三里穴
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能健脾和胃、益气生血,改善因脾胃虚弱导致的经血生化不足。可配合艾灸中脘穴增强效果。施灸后注意补充温水,避免空腹操作。
艾灸调理期间需注意保暖腹部及下肢,避免生冷饮食,规律作息。建议每日饮用生姜红枣茶辅助温经散寒。若连续调理3个月经周期未见改善,或伴有严重痛经、闭经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腔粘连等器质性疾病。艾灸后出现口干咽燥等上火症状时应暂停,阴虚体质者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滋阴药物同步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