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慢性鼻炎引发的卡他性中耳炎该怎么办
因慢性鼻炎引发的卡他性中耳炎可通过鼻腔冲洗、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鼓室置管等方式治疗。卡他性中耳炎通常由鼻腔炎症蔓延、咽鼓管功能障碍、病原体感染、免疫反应异常、解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鼻腔冲洗器清洁鼻腔,有助于减少鼻腔分泌物对咽鼓管的刺激。操作时保持头部倾斜,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液体逆流。每日可重复进行1-2次,持续1-2周。鼻腔冲洗能缓解鼻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但对严重鼻窦炎患者效果有限。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黏膜炎症,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中耳积液明显时可短期口服泼尼松片。细菌感染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过敏者可选克拉霉素分散片。药物治疗需持续2-4周,用药期间监测听力变化。
3、咽鼓管吹张
通过捏鼻鼓气法或专业器械进行咽鼓管通气训练,每日3-5次。操作时需缓慢用力,避免气压骤增损伤鼓膜。该方法适用于轻中度咽鼓管功能障碍,能促进中耳腔压力平衡。急性鼻窦炎发作期禁止操作,可能将病原体带入中耳。
4、鼓膜穿刺
对顽固性中耳积液可在局麻下穿刺抽液,同时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减轻炎症。术后保持耳道干燥,禁止游泳或潜水。穿刺后多数患者听力立即改善,但约三成病例会复发。需联合病因治疗防止再次积液。
5、鼓室置管
反复发作或持续3个月以上的病例可考虑鼓膜置管术,留置通气管6-12个月。手术需在显微镜下进行,术后避免耳道进水。通气管通常自行脱落,极少数需手术取出。该方法能有效维持中耳通气,但可能遗留永久性鼓膜瘢痕。
日常需保持鼻腔清洁,感冒时及时用海盐水喷雾护理。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可减轻鼻咽部充血。避免用力擤鼻及乘坐飞机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饮食宜清淡,限制乳制品摄入以减少黏液分泌。进行游泳等水上活动时应佩戴专业耳塞,定期复查听力及鼓膜状态。若出现耳痛加剧或发热症状应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