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是什么
放射性皮炎是指皮肤因接触电离辐射导致的炎症反应,常见于肿瘤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干燥脱屑、瘙痒疼痛、水疱或溃疡,严重时可继发感染。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慢性放射性皮炎。
急性放射性皮炎通常在放疗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初期表现为照射部位皮肤发红、灼热感,类似晒伤。随着辐射剂量累积,可能出现皮肤干燥脱屑、毛发脱落。若辐射剂量较高,皮肤会出现明显水肿、水疱甚至糜烂溃疡,伴有剧烈疼痛。慢性放射性皮炎多在放疗结束数月或数年后发生,表现为皮肤萎缩变薄、色素沉着或减退、毛细血管扩张,严重者出现皮肤纤维化或坏死。
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与辐射剂量、照射面积、个体敏感性等因素有关。辐射会破坏皮肤基底细胞DNA,导致细胞增殖受阻,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同时辐射会诱发局部微血管损伤和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头颈部、腋窝、会阴等皮肤薄嫩部位更易发生放射性皮炎。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或使用某些化疗药物会增加发病风险。
放射性皮炎的治疗需根据严重程度采取分层管理。轻度皮炎可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如凡士林软膏,避免搔抓摩擦。中度皮炎需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合并感染时加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重度皮炎需暂停放疗,采用湿性愈合敷料如藻酸盐敷料,疼痛明显者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慢性放射性皮炎可尝试脉冲染料激光改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溃疡需手术清创植皮。
预防放射性皮炎需从放疗前开始,保持照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护肤品。放疗期间穿着宽松棉质衣物,禁止搔抓或热敷照射区。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治疗后仍需长期防晒,避免冷热刺激。若出现皮肤破溃、渗液或发热,应立即就医处理感染风险。患者需定期随访观察皮肤变化,慢性损伤可能持续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