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骨盆痛是怎么回事
产妇骨盆痛可能由妊娠期激素变化、胎儿压迫、耻骨联合分离、骨盆肌肉劳损、骶髂关节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骨盆带固定、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妊娠期激素变化
孕期松弛素分泌增加会导致韧带松弛,可能引起骨盆区域牵拉性疼痛。这种生理性疼痛通常表现为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建议避免久站或过度行走,侧卧时在两膝间放置软枕减轻压力。若疼痛持续需排除病理性因素。
2、胎儿压迫
随着胎儿体积增大,子宫对骨盆神经血管的机械压迫可能引发钝痛或放射痛,常伴有下肢水肿。可通过游泳等水中运动减轻关节负荷,睡眠时用孕妇枕支撑腹部。分娩后多数症状自行消退,若产后6周仍存在需就医评估。
3、耻骨联合分离
妊娠晚期耻骨联合间隙超过10毫米时可能出现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可能与多胎妊娠、胎儿过大等因素有关。急性期需使用骨盆稳定带限制活动,可配合微波理疗。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禁用非甾体抗炎药。
4、骨盆肌肉劳损
分娩时肌肉过度拉伸可能导致慢性肌筋膜疼痛,表现为翻身、上下楼梯时刺痛。康复期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配合局部热敷。若合并会阴撕裂伤,需使用康复新液促进创面愈合,避免继发感染。
5、骶髂关节炎
妊娠相关生物力学改变可能诱发骶髂关节炎症,疼痛向臀部放射,晨僵明显。需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通过MRI明确诊断。轻症可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镇痛,重症需在产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
产妇应保持适度活动,避免提重物或单侧负重,选择硬板床休息。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每日摄入500毫升牛奶或等效乳制品。如出现夜间痛醒、发热或排尿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感染或血栓。产后42天复查时应重点评估骨盆康复情况,必要时转诊康复科进行专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