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不掏耳朵的后果
10年不掏耳朵可能导致耵聍栓塞、外耳道炎或听力下降等问题。耵聍是外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的淡黄色黏稠物,具有保护作用,但长期不清理可能引发耵聍栓塞、外耳道感染、听力障碍、耳部不适、继发中耳炎等后果。
1、耵聍栓塞
耵聍堆积过多会形成硬块堵塞外耳道,表现为耳闷、耳鸣或耳痛。油性耵聍体质者更易发生。可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医生冲洗清除,避免自行用挖耳勺损伤耳道。若合并感染需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
2、外耳道感染
耵聍滞留易滋生细菌真菌,引发外耳道炎。常见症状包括耳道红肿、瘙痒及渗液。确诊后需用硼酸酒精清洁,并局部涂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游泳或洗头时建议佩戴耳塞预防。
3、听力障碍
完全堵塞的耵聍会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可能被误认为突发性耳聋。此类听力减退在清除耵聍后可立即恢复。定期耳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老年人及助听器使用者需特别注意。
4、耳部不适
长期耵聍刺激可能引起反射性咳嗽或眩晕。部分患者会出现耳内异物感或压迫性疼痛。这类症状通常与耵聍压迫鼓膜或外耳道神经末梢有关,及时清理即可缓解。
5、继发中耳炎
严重耵聍栓塞可能阻碍鼓膜振动,诱发中耳负压和积液。儿童更易进展为化脓性中耳炎,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抗感染。反复发作者需排查腺样体肥大等诱因。
建议每半年由耳鼻喉科医生评估耳道情况,避免使用棉签等工具自行掏耳。洗浴后用毛巾擦拭耳廓即可,油性耵聍者可定期使用医用矿物油护理。出现耳痛、流脓或听力骤降时应立即就医,不可强行清理已板结的耵聍。保持耳道干燥通风,控制慢性病血糖水平,有助于减少耳部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