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缺铁性贫血可能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需求增加、铁丢失过多、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常见贫血类型,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1、铁摄入不足
长期饮食中铁含量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过少,或长期素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及时、青少年快速生长发育期未增加铁摄入也可能引发缺铁。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有助于预防。
2、铁吸收障碍
胃肠疾病如萎缩性胃炎、乳糜泻、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服用抑酸药物可能降低胃酸环境,减少铁的吸收率。饮茶或咖啡与餐同食时,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存在吸收障碍时需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3、铁需求增加
妊娠期女性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和血容量扩张的需要。婴幼儿、青少年处于快速生长期,铁需求相对较高。月经量过多的女性铁丢失增加,需求相应提高。这些情况下如未及时补充铁剂,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铁丢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寄生虫感染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献血频率过高而未及时补铁也可能导致铁缺乏。治疗原发疾病、控制出血是减少铁丢失的关键。
5、慢性疾病
慢性肾脏病、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铁代谢异常。慢性炎症状态下铁调素水平升高,抑制铁的吸收和释放。这些患者往往需要综合治疗原发病,单纯补铁效果可能有限,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预防缺铁性贫血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吸收,可与含铁食物同食。避免饮茶或咖啡与餐同食。月经量过多或存在慢性失血情况应及时就医。确诊缺铁性贫血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充铁剂,常用药物包括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等,同时治疗原发疾病。补铁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