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是怎么得的
附件炎通常由病原体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手术操作感染、免疫力下降及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等症状。
1、病原体感染
附件炎多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经阴道上行感染导致。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感染后可能伴随尿频、排尿疼痛等泌尿系统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盐酸多西环素片、阿奇霉素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
2、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阑尾炎、盆腔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可直接扩散至输卵管和卵巢。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全腹压痛表现。需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如急性阑尾炎需手术切除,同时联合头孢克肟胶囊、甲硝唑片等抗感染。
3、手术操作感染
人工流产、宫腔镜等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坏生殖道屏障,将病原体带入盆腔。术后出现持续发热、脓性分泌物需警惕感染。预防性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可降低风险,已感染者需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
4、免疫力下降
长期熬夜、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导致免疫力降低时,阴道常驻菌群可能成为条件致病菌。这类患者易反复发作慢性附件炎,需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必要时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调节免疫。
5、卫生习惯不良
经期性行为、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等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典型表现为经后加重的下腹坠痛,可能伴有异味分泌物。日常应保持会阴清洁,急性期可配合妇科千金片等中成药治疗。
预防附件炎需注意经期避免性生活及盆浴,每日更换棉质内裤并用专用盆清洗外阴。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促进炎性分泌物引流。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C,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慢性附件炎,游泳或泡温泉后要及时清洁会阴。出现持续腹痛或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导致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