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婴儿得中耳炎
婴儿中耳炎可通过耳部红肿、频繁抓耳、哭闹不安、发热、耳道分泌物等症状判断。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引起。
1、耳部红肿
婴儿中耳炎早期可能出现耳廓或耳周皮肤发红肿胀,触摸时婴儿可能因疼痛而抗拒。这种情况多与局部炎症反应有关,家长需避免挤压患处。若红肿持续加重,可能提示细菌性中耳炎,需就医检查。医生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
2、频繁抓耳
婴儿无法表达耳部不适时,会通过反复抓挠耳朵或摇头来缓解疼痛。这种动作在躺卧时可能更明显,因体位改变会增加中耳压力。家长需保持婴儿指甲修剪平整,防止抓伤皮肤。持续抓耳超过半天或伴随其他症状时,应考虑急性中耳炎可能。
3、哭闹不安
中耳炎引起的耳内胀痛会导致婴儿异常烦躁,尤其在夜间平躺时疼痛加剧。哭闹可能伴随拒绝吃奶,因吞咽动作会加重耳压变化。家长可尝试竖抱缓解耳部充血,记录哭闹频率和持续时间。若哭闹超过两小时无缓解,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
4、发热症状
约半数中耳炎患儿会出现体温升高,通常为37.8-39℃的中低热。发热多出现在炎症急性期,可能伴随精神萎靡。家长应每四小时监测体温,避免过度包裹。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但需明确发热原因后再用药。
5、耳道分泌物
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导致黄色或带血丝的液体从耳道渗出,干燥后形成痂皮。发现分泌物时家长不可自行清理,应用无菌棉球轻轻吸附外耳道口。鼓膜穿孔引起的渗液需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同时避免耳道进水。
家长日常需注意保持婴儿鼻腔通畅,哺乳时采取半竖立姿势避免奶液反流。天气变化时做好耳部保暖,洗澡时防止污水入耳。发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擅自使用滴耳药物。医生可能通过耳镜检查确诊,严重者需进行声导抗测试评估中耳功能。治疗期间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定期复查至炎症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