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进行治疗
肠粘连主要由腹部手术、腹腔感染、腹部外伤、先天性因素及放射性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腹部手术
腹部手术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纤维蛋白沉积异常,是肠粘连最常见的原因。开腹手术如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操作可能损伤腹膜,导致炎性渗出物机化形成粘连。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减少粘连概率。
2、腹腔感染
腹膜炎、盆腔炎等炎症性疾病会导致纤维素性渗出,愈合过程中形成条索状粘连带。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粘连常较广泛,可能伴随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需规范抗结核治疗。
3、腹部外伤
车祸撞击、锐器刺伤等外力作用可使肠管与腹壁或其他脏器异常黏连。外伤后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临时支架结构最终机化为永久性粘连。
4、先天性因素
部分新生儿存在肠旋转不良、胎粪性腹膜炎等先天异常,出生后即出现肠管固定异常。这类患者可能在婴幼儿期就表现为反复腹痛或肠梗阻症状。
5、放射性损伤
盆腔或腹部放疗后,电离辐射会导致肠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发慢性缺血和纤维化改变。放射性肠炎后期常形成致密粘连,可能需肠排列术等外科处理。
肠粘连患者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肠道负担,可少量多餐进食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急性发作期应禁食并配合胃肠减压,恢复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蠕动,但需避免突然的体位改变或剧烈运动。术后患者应按医嘱使用透明质酸钠等防粘连材料,定期复查腹部CT评估粘连程度。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