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方法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射频消融术两种。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无需治疗,若瘤体较大或出现症状时可考虑介入治疗。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通过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阻断血流使瘤体萎缩。该技术创伤小且能保留正常肝组织,适用于直径超过5厘米或有压迫症状的血管瘤,术后需卧床24小时并监测肝功能。射频消融术在超声引导下将电极针穿刺入瘤体中心,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量使肿瘤凝固坏死,对直径3-5厘米的血管瘤效果显著,治疗时需全身麻醉,术后可能出现发热和肝区疼痛等反应。两种方法均需在介入放射科完成,术前需完善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术后1个月复查增强CT评估疗效。存在门静脉高压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进行介入治疗。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食物减轻肝脏负担,术后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瘤体变化。日常避免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如有右上腹隐痛或消化不良症状应及时就诊。保持规律作息和愉悦心情,戒烟限酒有助于肝脏功能恢复,若介入治疗后瘤体未缩小或继续增大需考虑外科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