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早期症状和治疗
艾滋病早期可能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皮疹、乏力等症状,治疗需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方案。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1. 发热
急性期发热多出现在感染后2-4周,体温可达38-40摄氏度,持续1-3周。发热可能与病毒血症引起的免疫系统激活有关,可伴有盗汗、寒战等表现。此时需进行HIV抗体检测,确诊后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拉米夫定片、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多替拉韦钠片等。
2. 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可能出现无痛性肿大,直径超过1厘米,持续数月。淋巴结肿大是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可能伴随体重下降。需通过CD4+T淋巴细胞计数评估免疫状态,治疗方案可选用阿巴卡韦片、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等组合用药。
3. 咽痛
咽部黏膜充血水肿可能导致吞咽疼痛,常与口腔念珠菌感染或疱疹病毒感染相关。检查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可能伴有口腔白斑。除抗病毒治疗外,可配合使用制霉菌素含漱液或阿昔洛韦片控制机会性感染。
4. 皮疹
躯干和面部可能出现红色斑丘疹,不伴瘙痒,约持续1-2周。皮疹与病毒血症导致的血管炎有关,可能伴有黏膜溃疡。皮肤表现需与梅毒等性传播疾病鉴别,确诊后应采用含依非韦伦片的抗病毒方案。
5. 乏力
持续疲劳感与病毒消耗免疫细胞导致的代谢紊乱相关,可能伴随肌肉酸痛。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排除贫血,治疗时可选择含利匹韦林片的组合用药方案,同时建议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
艾滋病患者需终身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保持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频率。日常应避免生冷食物,注意口腔卫生,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接触者应定期筛查,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可使用阻断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所有治疗用药均需在传染病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