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该怎么办
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道清洁、使用鼻喷剂、口服黏液促排剂、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清洁
避免耳道进水或自行掏耳,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分泌物,但不要深入耳道内部。若耳道有脓性分泌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局部抗菌药物。
2、使用鼻喷剂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可减轻鼻咽部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合并过敏性鼻炎时,可联合使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使用前需清洁鼻腔,喷头避免直接朝向鼻中隔。
3、口服黏液促排剂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能稀释中耳积液,促进黏液排出。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可调节分泌物的黏稠度。用药期间需多饮水,避免与镇咳药同时使用。
4、鼓膜穿刺术
对于顽固性积液,医生可能在局麻下用穿刺针抽出中耳积液。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该操作可快速缓解耳闷胀感,但可能存在鼓膜穿孔风险。
5、鼓膜置管术
反复发作或积液超过3个月者,可能需在全麻下放置通气管。通气管通常保留6-12个月,期间需定期复查防止管腔堵塞。术后禁止游泳,洗澡时建议使用耳塞防护。
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塞症状。儿童患者需注意腺样体肥大问题,睡眠打鼾明显者建议进行睡眠监测。饮食宜清淡,减少奶制品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黏液分泌。若出现听力持续下降、耳痛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