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痔疮与息肉
痔疮与息肉可通过发生部位、形态特征、症状表现及病理性质进行区分。痔疮是肛垫病理性肥大或静脉曲张形成的团块,息肉是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两者在病因、治疗和预后上存在明显差异。
1、发生部位
痔疮仅发生于肛门齿状线附近,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息肉可发生于全身黏膜覆盖的腔道,如结直肠息肉、胃息肉、鼻息肉等,其中结直肠息肉与痔疮发生部位相近但本质不同。
2、形态特征
痔疮呈柔软团块状,表面为肛管上皮或直肠黏膜,严重时可脱出肛门外。息肉多为带蒂或广基的隆起物,表面光滑或分叶,质地较韧,结肠镜检查可见明确占位性病变,病理活检可明确性质。
3、症状表现
痔疮典型症状包括便血、肛门肿物脱出、疼痛及瘙痒,便血多为鲜红色且与粪便分离。息肉多数无症状,较大者可出现便血、黏液便或肠梗阻,出血常与粪便混合,恶性息肉可能伴随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4、病理性质
痔疮属于良性血管病变,不会恶变,按严重程度分为I-IV度。息肉分为肿瘤性(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炎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认性质。
5、检查方法
痔疮可通过肛门指诊和肛门镜确诊,典型表现为肛周静脉曲张团块。息肉需依赖肠镜、胃镜等内镜检查发现,配合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息肉大小和浸润深度。
日常应注意保持排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痔疮反复发作或息肉直径超过5毫米时,建议及时就医。肛门出血患者需完成肠镜检查排除息肉或肿瘤,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痔疮以保守治疗为主,息肉需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