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疾病是怎么形成的
肛瘘通常由肛周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形成,主要与感染、外伤、克罗恩病等因素有关。肛瘘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肛腺感染、脓肿形成、瘘管通道建立、慢性炎症维持、继发感染加重等环节。
1、肛腺感染
肛腺位于齿状线附近,当粪便中的细菌侵入肛腺时可引发感染。肛腺导管堵塞会导致分泌物滞留,形成局部化脓性病灶。这种情况常见于腹泻或便秘等排便习惯改变时,可能伴随肛门灼热感。
2、脓肿形成
感染扩散至肛周间隙会形成脓肿,表现为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反应。脓肿内压力增高可能自行破溃,也可能需要切开引流。脓肿未完全清除时容易发展为慢性病变。
3、瘘管通道建立
脓肿破溃后形成连接肛管与皮肤的外口,脓液持续排出形成慢性瘘管。瘘管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内衬肉芽组织,可能单发或多发。直肠指检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4、慢性炎症维持
瘘管形成后由于反复感染和上皮化,会进入慢性期。内口持续有肠内容物或分泌物进入瘘管,导致经久不愈。可能伴有肛门潮湿、瘙痒等不适症状。
5、继发感染加重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原有瘘管可能再次急性感染。新的脓肿形成会使瘘管走向复杂化,形成分支或多发性瘘管。结核、克罗恩病等特殊感染会导致难治性肛瘘。
肛瘘患者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排便后可用温水清洗;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提肛运动;饮食宜清淡,多摄入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内裤选择纯棉透气材质;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进行手术治疗,不要自行挤压或处理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