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下水疱怎么回事啊
表皮下水疱可能由摩擦刺激、接触性皮炎、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糖尿病性水疱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护理、药物治疗、病因治疗等方式处理。
1、摩擦刺激
皮肤长期受压或反复摩擦可能导致表皮与真皮分离形成水疱,常见于手掌、足底等部位。表现为局部红肿后出现清亮疱液,伴轻微疼痛。无须特殊治疗,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继续摩擦,通常3-5天可自行吸收。若水疱较大可用无菌针头从边缘穿刺引流,保留疱皮保护创面。
2、接触性皮炎
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后引发的炎症反应,如毒葛、镍制品、洗涤剂等。皮肤出现红斑、密集小水疱伴剧烈瘙痒,严重者可融合成大疱。需立即远离致敏物质,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氯雷他定片等药物。反复发作者需做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
3、天疱疮
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表皮细胞间连接破坏,好发于中老年人。特征为松弛易破的大疱,尼氏征阳性,疱壁薄如纸,破溃后形成疼痛性糜烂面。确诊需皮肤活检和免疫荧光检查,治疗需长期服用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配合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4、大疱性类天疱疮
另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表现为紧张性大疱伴明显瘙痒,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屈侧,尼氏征阴性。病理检查可见基底膜带IgG沉积。治疗首选小剂量泼尼松片联合多西环素片,局部使用卤米松乳膏,严重者需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5、糖尿病性水疱病
糖尿病患者因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四肢末端易突发无痛性水疱,直径可达数厘米,疱液清亮。需严格控制血糖,保持水疱完整预防感染,较大水疱需在无菌操作下抽吸。可配合使用甲钴胺片、依帕司他片改善神经代谢,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日常应注意避免皮肤过度摩擦,接触化学品时佩戴防护手套,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并检查四肢皮肤。水疱破溃后可用生理盐水清洗,覆盖无菌敷料,禁止撕扯疱皮。瘙痒明显时避免搔抓,可冷敷缓解。长期不愈、反复发作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测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