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食物过敏怎么办
孩子食物过敏可通过回避过敏原、口服抗组胺药物、局部止痒处理、免疫治疗、紧急抢救等方式干预。食物过敏通常由遗传易感性、肠道屏障功能不全、免疫系统异常、食物蛋白暴露过早、交叉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回避过敏原
明确过敏原后需严格避免摄入相关食物及含该成分的加工食品。婴幼儿期常见过敏原有牛奶、鸡蛋、花生等,家长需仔细阅读食品标签,注意交叉污染风险。对母乳喂养婴儿,母亲也应规避致敏食物。建议定期复查过敏状态,部分儿童3-5岁后可能逐渐耐受。
2、口服抗组胺药物
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可缓解荨麻疹、瘙痒等轻度过敏症状。这些药物通过阻断H1受体减轻组胺作用,儿童使用需按体重调整剂量。服药期间可能出现嗜睡、头痛等不良反应,严重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3、局部止痒处理
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制剂适用于皮肤局部过敏反应。炉甘石通过冷却作用缓解瘙痒,激素药膏可抑制炎症反应。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应避免长期使用强效激素,家长需监督儿童防止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4、免疫治疗
针对花生等特定过敏原的口服免疫治疗需在专业机构进行,通过逐步增加过敏原暴露量诱导免疫耐受。该疗法可能引发腹痛、呕吐等不良反应,治疗周期长达3-5年。目前仅适用于5岁以上中重度过敏患儿,治疗期间仍需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笔。
5、紧急抢救
发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时,应立即肌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保持平卧位送医。肾上腺素通过收缩血管、扩张支气管快速缓解症状,使用后可能出现心悸、颤抖等反应。家长及学校人员均应掌握急救方法,患儿需长期随身携带医疗警示手环。
日常护理中建议家长记录饮食日记监测过敏反应,选择新鲜天然食材替代致敏食物,保证营养均衡。烹饪时注意厨具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外出就餐主动询问食材成分。可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指标。居家常备医用冰袋缓解局部肿胀,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减少皮肤刺激。鼓励适龄儿童参与过敏自我管理知识学习,但需严格监督急救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