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肠梗阻怎么了
麻痹性肠梗阻可能由腹腔感染、电解质紊乱、腹部手术、药物副作用、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促肠蠕动药物、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腹腔感染
腹腔内感染如腹膜炎、阑尾炎穿孔等会导致肠道神经反射抑制,引发肠壁肌肉麻痹。患者常伴有持续性腹痛、发热、腹膜刺激征。需通过血常规、腹部CT明确感染源,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药物,严重时需手术引流。
2、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直接影响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多见于长期呕吐、腹泻或利尿剂使用不当者,表现为腹胀伴肌无力。需静脉补充氯化钾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同时监测心电图变化。
3、腹部手术
术后肠麻痹是常见并发症,与手术创伤、麻醉药物及炎症反应相关。通常术后24-48小时出现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早期下床活动、咀嚼口香糖有助于恢复,必要时使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促进肠蠕动。
4、药物副作用
阿片类镇痛药如盐酸吗啡注射液、抗胆碱药如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可通过抑制肠道神经传导导致麻痹。需调整用药方案,改用对胃肠动力影响较小的镇痛药物如帕瑞昔布钠注射液。
5、神经系统疾病
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病变可破坏肠道自主神经调节。这类患者往往合并排尿障碍,需长期使用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等促动力药,配合间歇性导尿等综合管理。
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应保持半卧位减轻腹胀,术后患者需逐步恢复流质饮食,从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开始。日常避免滥用止痛药物,有慢性便秘者可通过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排便。出现持续呕吐、剧烈腹痛或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