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起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通常由志贺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饮食污染、接触传播及免疫力低下等因素。
1、饮食污染
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是细菌性肠炎最常见的原因。未充分加热的肉类、生鲜海产品、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容易携带沙门菌或弯曲杆菌。食物在常温下存放过久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繁殖。建议避免生食,处理食材前需彻底清洁双手和厨具。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者排泄物或污染物品后未规范洗手可导致病原体经口传播。志贺菌可通过粪口途径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暴发流行。护理腹泻患者后需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对污染物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3、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患者、化疗后人群及婴幼儿等免疫力较弱者更易发生严重细菌性肠炎。肠道正常菌群被破坏时,艰难梭菌等条件致病菌可能过度增殖引发伪膜性肠炎。这类人群应避免生冷食物,必要时可预防性补充益生菌。
4、抗生素滥用
长期广谱抗生素使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耐药性大肠埃希菌或艰难梭菌感染。临床表现为水样腹泻伴腹痛,严重者出现血便或发热。确诊后需停用原抗生素,轻症可用蒙脱石散,重症需口服万古霉素或非达霉素治疗。
5、旅行感染
前往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可能感染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或霍乱弧菌,称为旅行者腹泻。症状包括突发水泻、恶心呕吐,可能伴随低热。建议旅行期间饮用瓶装水,避免食用沙拉等生冷食物,可备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缓解症状。
预防细菌性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肉类禽蛋要彻底煮熟,处理生熟食的刀具砧板分开使用。腹泻期间应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肠道负担。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脱水症状时须及时就医,婴幼儿及老年人腹泻建议尽早就诊。日常可适量摄入含益生菌的酸奶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