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是怎么引起的
马牙通常是由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堆积或牙板残余引起的良性白色颗粒状突起,多见于新生儿牙龈。可能与胎儿期牙板吸收不全、局部刺激或遗传因素有关。
1、牙板吸收不全
胎儿发育过程中,牙板组织未完全退化吸收,残留的角化上皮细胞在牙龈表面形成白色粟粒状突起。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改变,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多数在数周内自行脱落。
2、局部刺激
哺乳时频繁摩擦或口腔清洁不足可能导致黏膜角化增生。家长需注意避免用粗糙布巾擦拭婴儿口腔,哺乳后可用无菌纱布蘸温水轻柔清洁牙龈。
3、遗传因素
部分家族中存在牙板发育异常的遗传倾向,可能增加马牙发生概率。若父母幼时有类似表现,新生儿出现马牙的概率可能略微增高。
4、上皮珠堆积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形成角化珠,表现为坚硬白色颗粒。这种情况可能与母体激素水平波动有关,通常不会影响乳牙萌出。
5、病理性角化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伴随先天性角化异常疾病,如白色海绵状痣。若马牙持续增大或伴随其他黏膜病变,需就医排除口腔黏膜病。
保持婴儿口腔清洁是预防马牙继发感染的关键,哺乳后用温水轻拭牙龈,避免强行挑破或摩擦马牙。若发现颗粒持续超过3个月未脱落、周围牙龈红肿或影响进食,建议及时就诊儿童口腔科检查。日常注意观察婴儿进食状态,选择柔软奶嘴减少局部刺激,多数马牙会随生长发育自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