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骨质破坏、椎间盘损伤、冷脓肿形成、脊柱畸形及神经压迫等。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骨病,多继发于肺结核。
1、骨质破坏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至椎体后,首先侵犯椎体松质骨,导致骨小梁溶解坏死。早期表现为骨质疏松,进展期出现虫蚀样骨质缺损,严重者可导致椎体塌陷。X线可见椎体边缘模糊或楔形变,CT显示死骨形成。
2、椎间盘损伤
病变突破椎体终板后侵犯相邻椎间盘,导致椎间隙狭窄。结核性肉芽组织替代正常髓核组织,MRI可见椎间盘信号异常增强。这是与脊柱肿瘤鉴别的关键特征。
3、冷脓肿形成
坏死物质沿韧带间隙扩散形成椎旁脓肿,脓液可向腰大肌鞘流注形成腰大肌脓肿。脓肿壁由纤维组织构成,缺乏急性炎症的红肿热痛表现,故称冷脓肿。CT可见低密度影伴边缘强化。
4、脊柱畸形
椎体破坏后可导致后凸畸形,胸椎病变易形成角状后凸驼背,腰椎病变多引起短节段后凸。严重畸形可影响心肺功能,儿童患者可能出现脊柱生长障碍。
5、神经压迫
椎体塌陷、脓肿或死骨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截瘫。MRI能清晰显示压迫部位和程度,是评估神经损伤的首选检查。
脊柱结核患者需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抵抗力,适当补充钙质促进骨质修复。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使用支具固定防止畸形加重。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腰背肌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理性骨折。全程规范抗结核治疗至少12-18个月,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疗效,出现神经症状需及时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