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体过敏性皮炎
自体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因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免疫反应而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渗出及反复发作。
1、发病机制
自体过敏性皮炎的核心机制是免疫系统错误识别自身皮肤蛋白为外来抗原,导致T细胞过度活化并释放炎症因子。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HLA基因变异有关,患者常合并特应性体质或家族过敏史。病理检查可见表皮海绵水肿及真皮淋巴细胞浸润。
2、典型症状
急性期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斑、丘疹和水疱,伴剧烈瘙痒和浆液性渗出。慢性期可见皮肤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脱失。皮损好发于四肢屈侧、颈部和眼周,对称分布且易因搔抓继发感染。
3、诱发因素
细菌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超抗原可激活T细胞。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角质层神经酰胺减少,外界过敏原更易渗透。精神压力、气候变化和汗液刺激也会加重病情。
4、诊断方法
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清IgE检测和斑贴试验。皮肤活检可见角化不全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需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鉴别,后者皮脂腺分布区更明显。
5、治疗原则
基础治疗包括使用尿素软膏修复皮肤屏障。急性期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控制炎症,合并感染时加用莫匹罗星软膏。顽固病例可口服环孢素软胶囊调节免疫,或采用窄谱UVB光疗。
患者应选择棉质宽松衣物避免摩擦,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并使用无皂基清洁剂。日常需规律涂抹保湿霜如凡士林,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饮食上注意记录可疑致敏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建议建立症状日记追踪诱发因素,并定期随访评估治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