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溃疡有哪些特点
糖尿病性溃疡主要表现为足部难愈性创面、感染风险高、疼痛感减弱、易复发等特点。糖尿病性溃疡通常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皮肤溃烂、渗出液增多、组织坏死等症状。
1、难愈性创面
糖尿病性溃疡的创面往往难以愈合,这与高血糖环境抑制细胞修复功能有关。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白细胞功能下降,影响胶原蛋白合成,使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减慢。患者可能出现创面持续扩大、基底苍白或发黑等症状。治疗需在控制血糖基础上联合清创换药,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磺胺嘧啶银乳膏等。
2、感染风险高
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溃疡部位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可表现为脓性分泌物、恶臭、周围皮肤红肿热痛。严重时可能引发骨髓炎或败血症。临床常使用头孢呋辛酯片、莫匹罗星软膏等抗感染药物,必要时需进行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3、疼痛感减弱
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患者对溃疡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延误治疗。这种保护性感觉缺失使患者无法及时察觉外伤或鞋袜摩擦造成的损伤。检查时可发现足部震动觉、温度觉减退。需定期进行尼龙丝试验等神经功能评估,预防性使用甲钴胺片等神经营养药物。
4、易复发倾向
糖尿病性溃疡治愈后复发率较高,与血管病变导致的局部缺血密切相关。下肢动脉硬化会减少创面供血供氧,形成恶性循环。患者可能伴有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表现。治疗需改善微循环,如口服西洛他唑片,严重者需血管介入治疗。
5、组织坏死特征
晚期糖尿病性溃疡常出现干性或湿性坏疽,与血管闭塞和感染扩散有关。坏死组织多呈黑色或灰绿色,边界不清,可能累及肌腱或骨组织。这种情况需紧急处理,包括手术清创、负压引流等,必要时行截肢术以阻止感染蔓延。
糖尿病性溃疡患者需每日检查足部皮肤,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赤足行走。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水温控制在37℃以下以防烫伤。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出现皮肤破损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合理膳食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戒烟限酒以改善血液循环。建议每3个月到内分泌科和足病门诊随访,评估溃疡风险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