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不吸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胃肠不吸收可能由遗传因素、饮食不当、肠道菌群失衡、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1、遗传因素
乳糖不耐受、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胃肠吸收功能障碍。这类患者从小可能出现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治疗需严格避免相关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补充剂或特殊配方奶粉。
2、饮食不当
长期高脂高糖饮食、食物过敏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会影响胃肠吸收功能。表现为饭后腹胀、大便异常,调整饮食结构后多可缓解。日常应保持规律进食,增加易消化的粥类、蒸煮食物,减少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摄入。
3、肠道菌群失衡
抗生素滥用、感染等因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常伴随腹泻、肠鸣音亢进,可通过粪便检测确诊。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配合低渣饮食。
4、消化系统疾病
克罗恩病、慢性胰腺炎等疾病会直接损伤吸收功能。克罗恩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表现为腹痛、血便;慢性胰腺炎多由长期饮酒导致,伴随脂肪泻。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胰酶肠溶胶囊等药物,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5、药物副作用
长期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片等药物可能干扰营养吸收。若出现明显消瘦、乏力,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停药。服药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2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营养素。
胃肠吸收不良患者日常应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选择蒸煮炖等烹饪方式,适量食用山药、小米、南瓜等健脾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进食时细嚼慢咽,餐后适当散步促进消化。注意观察排便情况,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贫血、水肿等表现,须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胃肠镜、血液生化等检查。冬季注意腹部保暖,夏季避免过量冷饮刺激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