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鼻黏膜接触过敏原后引发的非感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该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及免疫调节失衡密切相关,需通过避免过敏原、药物控制及免疫治疗等方式综合管理。
1、发病机制
过敏性鼻炎主要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引发。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与肥大细胞结合后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导致血管扩张、腺体分泌亢进和感觉神经敏感化。部分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IL-4、IL-5等促炎因子过度表达。
2、典型症状
鼻部症状呈现发作性特点,包括连续3个以上的喷嚏、大量水样鼻涕、鼻内蚁行感。半数患者伴眼痒、流泪等过敏性结膜炎表现。长期鼻塞可能导致嗅觉减退、睡眠障碍,儿童可能出现腺样体面容。
3、诊断方法
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是主要诊断手段。鼻内镜检查可见黏膜苍白水肿,鼻腔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鼻炎等疾病鉴别。
4、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可有效控制炎症。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能缓解瘙痒和喷嚏。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适用于合并哮喘者。严重病例可短期使用减充血剂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
5、免疫治疗
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标准化过敏原提取物进行脱敏治疗,疗程3-5年。该疗法可改变免疫应答模式,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使约70%患者获得长期缓解。治疗期间需监测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并使用防螨罩,花粉季节减少户外活动并佩戴防护口罩。保持室内湿度40%-50%,避免饲养毛绒宠物。饮食上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建议每年进行肺功能评估,早期发现并干预可能合并的下气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