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发病为什么如此高
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主要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慢性失血及遗传因素有关,常见于婴幼儿、育龄女性及慢性病患者群体。
1、铁摄入不足
饮食结构单一或长期素食可能导致铁元素摄入不足。动物肝脏、红肉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较低。部分人群因饮食习惯或经济条件限制,难以通过膳食满足铁需求。
2、铁吸收障碍
胃肠疾病如萎缩性胃炎、乳糜泻等可破坏铁吸收的酸性环境。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因胃酸分泌减少,影响三价铁向二价铁的转化。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也可能干扰铁的吸收利用。
3、铁需求增加
婴幼儿快速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猛长期及孕妇妊娠中晚期,机体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月经量过多的女性每月可丢失大量铁元素,若未及时补充易导致铁储备耗竭。
4、慢性失血
消化道溃疡、痔疮反复出血会造成持续性铁丢失。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可引起慢性肠道失血。女性子宫肌瘤导致的月经过多也是常见诱因。
5、遗传因素
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等基因缺陷疾病会影响铁代谢。转铁蛋白缺乏症患者铁转运能力下降,导致组织铁利用障碍。这类患者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保证膳食中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品摄入,同时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育龄女性建议定期检测血清铁蛋白,慢性失血患者应及时治疗原发病。烹饪时可选用铁锅,避免浓茶、咖啡与含铁食物同服。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铁治疗,避免自行长期服用铁剂导致铁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