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类型及原因
腹部手术后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三种类型,主要与手术创伤、粘连形成、感染等因素有关。
1、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多因术后肠管粘连或腹腔内瘢痕组织压迫肠管所致。手术过程中对肠管的牵拉、缝合或电凝止血可能造成浆膜损伤,术后纤维素渗出形成粘连带。患者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X线可见阶梯状液气平面。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手术松解粘连。
2、麻痹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腹腔感染或电解质紊乱时,因神经反射抑制导致肠蠕动消失。术后腹腔积血、消化液渗漏或切口感染均可引发。临床特征为全腹均匀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CT显示肠管普遍扩张。治疗需控制感染、纠正低钾血症,配合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3、绞窄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多由肠系膜血管受压或血栓形成导致肠管血运障碍。术后卧床致血流缓慢、脱水血液浓缩是危险因素。患者出现持续性剧痛、腹膜刺激征及休克表现。增强CT可见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需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术后抗凝预防血栓复发。
4、粘连性因素
腹腔手术史是肠粘连最主要诱因,开腹手术较腹腔镜手术更易形成粘连。炎性渗出物机化形成的纤维束带可压迫或扭曲肠管。预防措施包括术中减少组织损伤、使用防粘连材料如透明质酸钠凝胶。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减少粘连发生。
5、感染性因素
腹腔感染可通过炎性介质抑制肠蠕动神经丛功能。吻合口瘘、腹腔脓肿等并发症会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及降钙素原异常。治疗需充分引流感染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生素。
腹部手术后应密切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小时开始床上翻身活动,24小时后尝试下床行走。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避免过早摄入豆类、牛奶等产气食物。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腹胀加重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出院后保持适度运动,定期随访排查迟发性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