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大出血
胃肠大出血通常由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疾病引起,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
1、消化道溃疡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典型表现为呕血伴咖啡渣样物,便血呈柏油样。需急诊内镜下止血,可选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抑制胃酸,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易出现食管静脉破裂,呕鲜血伴休克。需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续行内镜下套扎术,药物可用注射用生长抑素、特利加压素注射液降低门脉压力。
3、急性胃黏膜病变
应激、酒精或药物刺激可致广泛黏膜糜烂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便,胃镜检查可见弥漫性出血点。治疗需停用损伤因素,静脉滴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配合冷盐水洗胃。
4、恶性肿瘤
胃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坏死可引发持续渗血,常见贫血、消瘦伴随症状。需手术切除病灶,晚期患者可选用卡培他滨片等化疗药物。
5、血管畸形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血管异常可能造成反复出血。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是有效手段,严重者需介入栓塞治疗。
胃肠大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营养支持,出血停止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粗糙、过热及刺激性食物。恢复期需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内镜。注意观察排便颜色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失血症状需即刻返院。长期服用抗凝药者应监测凝血功能,消化道溃疡病史患者须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