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冻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有寒凝血瘀证、阳气虚衰证、气血两虚证、湿热蕴结证、寒热错杂证五种类型,需根据证型选择温经散寒、益气活血等治法。
1、寒凝血瘀证
表现为局部暗紫肿胀、刺痛遇暖加重,舌质紫暗。常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含当归、桂枝等成分的桂枝茯苓胶囊可温经通络。外治可用川乌、草乌煎汤熏洗,或涂抹冻疮膏促进血液循环。冬季需加强手足保暖,避免接触冷水。
2、阳气虚衰证
多见疮面苍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内服附子理中丸配合艾灸关元穴,含红参、附子的参附注射液可温补阳气。局部用花椒、艾叶煮水浸泡,每日2次改善末梢供血。平素宜食用羊肉、生姜等温补食物。
3、气血两虚证
症见疮口暗淡、肉芽生长缓慢,面色萎黄。选用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片能益气养血。外敷生肌玉红膏促进创面修复,配合按揉足三里穴。饮食可增加红枣、枸杞等补益之品。
4、湿热蕴结证
特征为溃烂流黄水、周围红肿灼痛,舌红苔黄腻。内服四妙丸合五味消毒饮,金黄散外敷清热燥湿。含黄连、黄柏的复方黄柏液涂剂可局部湿敷。保持患处干燥,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5、寒热错杂证
表现为紫红斑块伴灼痒感,遇热加重。方选乌头汤合四物汤,含白芍、川芎的痹祺胶囊能调和寒热。外用紫草油与冻疮膏交替涂抹。注意防寒同时避免过度烤火,衣着宜透气吸汗。
冻疮患者冬季需穿戴宽松保暖衣物,避免肢体末端受压;每日用40℃左右温水浸泡手足15分钟促进循环;忌烟酒及生冷饮食,阳虚者可常服桂圆红枣茶;溃烂期保持创面清洁,瘙痒时勿抓挠防止感染;症状反复或加重时应至中医科调整方药,配合艾灸、穴位贴敷等综合治疗。急性期过后可逐步进行冷热交替浸泡锻炼血管舒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