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肢水肿是怎么回事
双下肢水肿可能由生理性因素、静脉功能不全、心脏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生理性因素
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发暂时性水肿。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和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也可能出现下肢水肿。这类水肿通常表现为晨轻暮重,抬高下肢或适当活动后可缓解。建议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休息时抬高下肢,穿着弹力袜有助于改善症状。
2、静脉功能不全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会导致血液淤积,表现为凹陷性水肿伴皮肤色素沉着。可能与久站、肥胖、静脉曲张家族史等因素有关。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地奥司明片、羟苯磺酸钙胶囊等改善静脉张力的药物,严重者需行静脉射频消融术或硬化剂注射治疗。
3、心脏疾病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可引起对称性下肢水肿,常伴有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咳嗽。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同时配合地高辛片等强心药物治疗原发病。
4、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功能不全会导致蛋白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表现为眼睑与下肢同时水肿,尿中泡沫增多。可能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等因素有关。医生可能开具黄葵胶囊、阿魏酸哌嗪片等保护肾功能的药物,严重者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5、肝脏疾病
肝硬化失代偿期因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可出现腹水合并下肢水肿,伴有皮肤黄染、蜘蛛痣。可能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因素有关。治疗需补充人血白蛋白注射液,配合呋塞米注射液、托拉塞米注射液等利尿剂,必要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出现双下肢水肿应记录水肿发生时间、对称性及伴随症状,每日测量腿围变化。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高盐加工食品。睡眠时用枕头垫高下肢,白天可进行踝泵运动促进回流。若水肿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胸闷、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完善肝功能、肾功能、心脏超声等检查。注意观察皮肤是否出现发红、溃破等感染迹象,糖尿病患者需特别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