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血凝块是怎么回事
拔牙后血凝块是正常愈合过程中的生理现象,主要由拔牙创口处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可能与创伤反应、凝血功能正常、局部压迫止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创口表面暗红色凝胶状物、轻微渗血停止等症状。
1、创伤反应
拔牙过程中器械对牙槽骨和软组织的机械损伤会刺激血管破裂出血。创伤激活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级联反应,纤维蛋白网罗血细胞形成凝块。建议术后咬紧纱布40分钟帮助压迫止血,避免反复吮吸或触碰创口。
2、凝血功能正常
机体凝血系统正常运作时,血管收缩剂释放和凝血酶原激活可促进血凝块形成。若患者有凝血障碍或服用抗凝药物,可能出现凝血延迟。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热水浴,防止血凝块脱落。
3、局部压迫止血
医生放置的消毒纱布通过物理压迫促进血管闭合,同时为血凝块提供稳定形成环境。纱布移除后,血凝块会逐渐机化为肉芽组织。术后48小时内避免用患侧咀嚼,防止机械力破坏血凝块。
4、继发感染风险
血凝块脱落可能暴露牙槽骨导致干槽症,通常伴随剧烈疼痛和腐败异味。这种情况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吸烟等因素有关。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5、愈合进程异常
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血凝块形成缓慢。若72小时后仍有活动性出血,需排除血管损伤或凝血疾病。必要时医生会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辅助止血,或缝合创口促进愈合。
拔牙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以保护血凝块,48小时后可轻柔清洁口腔。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术后3天内出现少量血丝属正常现象,若出现鲜红色持续出血、剧烈疼痛或发热,应及时复诊。恢复期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愈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