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足手病发烧怎么办
口足手病患儿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保持清洁、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口足手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重复进行擦拭直至体温下降,同时减少衣物包裹,保持室内通风。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小儿退热栓。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3、补充水分
发热期间需少量多次饮用温水、口服补液盐或新鲜果汁,每日饮水量按每公斤体重50-80毫升计算。避免饮用碳酸饮料或过甜饮品,可适当食用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
4、保持清洁
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处涂抹炉甘石洗剂。患儿衣物需每日更换并用沸水消毒,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疹。玩具、餐具需单独使用并定期煮沸消毒。
5、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精神萎靡、呕吐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就诊。重症患儿可能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利巴韦林注射液等抗病毒治疗。
患儿康复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绿豆粥、冬瓜汤等清热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或复合维生素B片剂增强免疫力。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皮疹消退情况,2周内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患病期间患儿应居家隔离,直至所有疱疹结痂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