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怎么判断骨折
脚踝扭伤后判断是否骨折需结合肿胀程度、疼痛特点及活动受限情况综合评估,主要观察点包括局部畸形、骨擦感、无法承重行走等典型表现。
脚踝扭伤后若出现局部明显畸形如脚踝形状改变或异常凸起,可能提示骨折。骨折时触摸伤处可能感受到骨块摩擦的骨擦感,伴随剧烈压痛且按压痛感向周围放射。患者通常无法用受伤脚踝承重站立或行走,甚至轻微活动也会诱发难以忍受的疼痛。肿胀和淤血往往在伤后短时间内快速加重,范围可能超过踝关节向足背或小腿延伸。部分骨折可能听到受伤瞬间的骨裂声,这种声音不同于普通韧带撕裂的闷响。
非骨折性扭伤多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和淤青,疼痛集中在韧带附着点而非骨骼本身。虽然活动时疼痛明显加重,但通常能勉强承受部分体重。按压时疼痛局限在踝关节外侧或内侧韧带区域,不会出现骨性结构的异常活动。肿胀发展相对缓慢,淤血多局限于踝周,48小时后逐渐消退。关节稳定性测试如前抽屉试验阳性时,更倾向韧带损伤而非骨折。
无论是否怀疑骨折,脚踝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实施RICE原则处理:休息避免二次损伤,伤后24-48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15-20分钟控制肿胀,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时注意观察末梢循环,抬高患肢需高于心脏水平。避免热敷、按摩或使用活血药物以免加重出血。建议伤后24小时内完成X线检查,若存在无法负重行走、骨骼压痛或畸形等危险信号时须急诊就诊。恢复期可进行非负重状态下踝泵训练维持关节活动度,逐步过渡到平衡垫训练强化稳定性,穿戴护踝至少4-6周预防习惯性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