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半宝宝吐怎么回事
一周半宝宝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上呼吸道感染、食物过敏、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
1、喂养不当
喂养过快、过量或姿势不正确可能导致宝宝吐奶。胃部未发育完全时,贲门括约肌较松弛,容易因体位改变或腹压增高出现溢奶。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避免立即平躺。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减少摄入易产气食物。
2、胃肠功能紊乱
受凉或饮食变化可能引发胃肠蠕动异常,表现为吐奶伴腹胀。可尝试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排气,使用益生菌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若伴随腹泻需警惕脱水,家长应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必要时口服补液盐Ⅲ。
3、上呼吸道感染
咽部炎症刺激或鼻塞吞咽空气可能导致呕吐,常见于感冒初期。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保持鼻腔通畅。发热时采用物理降温,避免包裹过厚。若呕吐频繁伴嗜睡,需排除脑膜炎可能。
4、食物过敏
添加新辅食后出现喷射性呕吐需考虑过敏反应,可能伴随皮疹或腹泻。立即停用可疑食物,记录饮食日记。急性期可遵医嘱服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严重过敏需备肾上腺素笔。母乳喂养者应排查自身饮食中的过敏原。
5、肠套叠
阵发性哭闹伴果酱样大便时需紧急就医,超声检查可确诊。发病6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术后需禁食观察肠鸣音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家长应注意记录呕吐物性状及排便情况。
日常护理中需保持宝宝口腔清洁,呕吐后用小勺喂少量温水漱口。饮食恢复应从米汤等流质开始,逐渐增加稠度。避免强迫进食,观察是否有脱水征象如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等。定期测量体温并记录呕吐频率,若12小时内呕吐超过3次或出现血性呕吐物,应立即就医。注意奶瓶餐具消毒,养成餐前洗手习惯,减少病从口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