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可通过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骨折风险评估、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
1、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计算T值判断骨质流失程度。T值低于-2.5可确诊骨质疏松,-1.0至-2.5属于骨量减少。该检查无创且辐射量低,适合筛查和随访监测。
2、X线检查
普通X线片可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等骨质疏松并发症,但对早期骨质流失不敏感。当骨量丢失超过30%时,X线才可能显示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等特征。多用于急性骨折诊断或排除其他骨病。
3、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评估骨代谢状态。特异性标志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反映骨吸收活性,骨钙素反映骨形成能力。甲状腺功能、性激素等检测有助于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病因。
4、骨折风险评估
FRAX工具结合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临床因素,计算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适用于骨量减少患者是否需要药物干预的决策参考。高风险者建议进一步检查并启动治疗。
5、影像学检查
定量CT能三维测量椎体骨密度,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超声骨密度仪适用于跟骨筛查,便携但准确性受限。磁共振成像可观察骨髓微环境变化,多用于科研领域。
建议45岁以上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保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和800-1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补充。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出现身高缩短、驼背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遵医嘱长期规范治疗,预防脆性骨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