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坏死
皮肤坏死是指皮肤组织因缺血、感染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局部细胞死亡,主要表现为皮肤颜色变黑、质地变硬、感觉丧失等症状。皮肤坏死可能与血管阻塞、严重感染、外伤、糖尿病足、放射性损伤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皮肤坏死通常由血管阻塞引起,如动脉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局部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苍白、疼痛加剧等症状。治疗需改善血液循环,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抗凝药物或血管扩张剂。
严重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可导致皮肤坏死,伴随红肿、发热、脓液渗出。需立即进行清创手术并静脉注射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外伤如烧伤或冻伤可引起皮肤坏死,表现为创面发黑、渗出减少。需清除坏死组织并预防感染,医生可能开具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或磺胺嘧啶银乳膏。
糖尿病足患者因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易发生足部皮肤坏死,常见足部溃疡、坏疽。需控制血糖并处理创面,常用药物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和甲钴胺片。
放射性损伤如放疗后皮肤坏死,表现为照射区域皮肤萎缩、溃疡。需保持创面清洁并使用促进愈合的药物,如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
皮肤坏死患者日常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受压或摩擦。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有助于创面修复。适当进行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损伤加重。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和护理。出现新发坏死、感染扩散或全身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