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结肠息肉怎么办
多发性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调整饮食结构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多发性结肠息肉通常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增长及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相关。
1、内镜下切除
直径小于10毫米的无蒂息肉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处理,操作前需完善肠镜及病理检查,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腹痛或便血,需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口服促进黏膜修复,或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调节肠道微生态。
2、药物治疗
伴发肠道炎症时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若存在癌变风险需联合叶酸片干预,合并出血时应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消化科医师指导。
3、定期随访
术后每6-12个月需复查肠镜监测复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应缩短至3-6个月,随访期间同步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4、调整饮食结构
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应达到25克以上,优先选择西蓝花、燕麦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
5、手术治疗
对于直径超过20毫米的广基息肉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考虑腹腔镜肠段切除术,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并完善肠道准备。
建议建立规律排便习惯避免用力努挣,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并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术后三个月内避免食用粗硬及刺激性食物,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时应及时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