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四医院疼痛科

预约挂号
简介:

武汉市普爱医院疼痛科始建于2006年,是中华疼痛学会第七临床中心及中部医疗疼痛诊疗中心,2008年被评为武汉市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13年被评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2013年已申报国家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评审。在学科带头人李荣春教授的带领下,疼痛科在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医疗质量、人才培养、科研和教学以及专科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该科拥有介入治疗室、门诊治疗室、红外热像室、康复理疗室和3个病区,占地面积950m2,开放住院床位数66张,年门诊量2512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1990余人。业务设施完备,拥有1.5T磁共振、64排CT,DSA,射频治疗仪,激光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硬膜外镜、肌电诱发肌电位工作站、多功能康复牵引床、骨质疏松治疗仪、便携式B超等医疗设备,能满足疼痛患者的诊疗需要。科室医疗技术精湛,医院疼痛科目前能完成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技术指南》中对重点学科要求开展的全部治疗项目。对于脊柱相关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软组织性慢性疼痛微创介入治疗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专科业务发展方向:以脊柱相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骨关节性和软组织疼痛的诊断和微创治疗为重点发展方向,完善神经电生理、红外热像、神经显影、磁共振功能成像等技术在疼痛诊断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射频神经调节或毁损技术、椎间盘镜、椎间盘消融术、椎体成形术、药物综合性治疗等相关技术手段。

总体目标:以疼痛科临床重点专科申报为契机,以脊柱相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骨关节性和软组织疼痛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为重点,充分利用科室技术辐射面广的优势,加强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在医疗水平上台阶的同时注意科研工作的投入,力争3~5年使本专科学术水平、人才梯队、床位规模、专科建设更趋合理,发展更为完善,使之成为国内综合医院疼痛科医、教、研三方均协调发展,实力雄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疼痛诊疗中心。

医院经费投入及科室业务情况:近五年来医院对该科经费投入共计约一千余万元,主要用于该专科医疗相关设备的购置、更新、科研及人才培养。该科室2012年门诊量共计27096人次,住院病人量共计2056人次,手术量共计1495台次,外阜患者比例32%。

学科带头人情况:学科带头人李荣春教授,主任医师,系武汉市普爱医院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临床中心负责人,中华疼痛学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第十一届疼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湖北省疼痛学会第三届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第二届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第三届医疗鉴定专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实用疼痛学杂志》编委等。先后在2007年被授予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被授予“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荣获“中国医师奖”;2010年武汉市文明委授予“百名文明诚信示范明星”称号;2011年被武汉市委授予“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当选为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2012年被评为武汉市第十五届劳动模范;2013年被全国科教文卫组织评为“全国医德标兵”;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事慢性疼痛基础与临床研究20余年,在脊柱源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介入性治疗、癌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

学科队伍情况:武汉市普爱医院疼痛科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研究人员共计19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学位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达5人,多名医师在国家及省市级专业委员会中担任要职。

承担课题项目情况:近年来(2008-2013年)武汉市普爱医院疼痛科共承担课题7项,包括“酸敏感离子通道在皮肤瘙痒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抗炎镇痛作用机制的研究”、“靶向下调延髓头端腹内侧区VGLUT3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机制研究”、“靶向下调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在大鼠癌痛中的镇痛研究”、“携带FAAH慢病毒甾体的构建及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靶向下调被跟神经节VGLUT3干预机械痛敏及其机制研究”、“大麻素受体激动剂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其中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2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4项。参予鉴定的课题“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抗炎镇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3年来共发表SCI文章7篇,中华及国内权威期刊文章共计20余篇。

疼痛科相关咨询

实时具体收录:

全国医院12086家 医师信息30万+ 科室介绍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