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子宫腺肌症是什么病?严重吗?
一、什么是子宫腺肌症?
定义与病理特征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肌肉层),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的病灶。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仍会随月经周期出血,但无法像正常经血一样排出体外,导致子宫肌层反复出血、水肿、纤维化,引发疼痛和子宫结构异常。
关键特点:
病灶分布:可局限为“子宫腺肌瘤”(类似子宫肌瘤),也可弥漫性分布(整个子宫肌层)。
激素依赖性: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绝经后病灶通常萎缩,症状缓解。
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区别:后者是内膜细胞异位到子宫外(如卵巢、盆腔),而腺肌症异位在子宫内。
二、常见症状:是否严重因人而异
典型症状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痛经是大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且逐年加重,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乏力。
严重程度:约30%患者因痛经无法正常工作生活。
月经异常
经量过多(部分患者月经量可达正常2-3倍)、经期延长(7天以上)。
风险:长期出血易导致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需输血)。
慢性盆腔痛
非经期也可能出现下腹坠胀、腰骶疼痛,性生活时可能加重(性交痛)。
生育影响
约30%-50%患者合并不孕,与子宫肌层结构异常、胚胎着床困难相关。
是否严重?关键看并发症轻症患者:仅有轻微痛经或无症状,通常不影响生活,定期观察即可。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以下严重问题:
重度贫血:长期失血导致免疫力下降、心脏负担加重。
子宫破裂风险:极少见,但病灶过大(子宫超过孕12周大小)时可能发生。
子宫内膜癌风险: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者需警惕癌变(发生率约1%-2%)。
三、病因不明,但这些因素可能增加风险
剖宫产、宫腔手术史
子宫内膜碎片通过手术切口进入肌层(如剖宫产、刮宫术)。
高雌激素水平
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雌激素分泌旺盛,患病风险更高。
遗传倾向
家族中有腺肌症或内异症患者,发病概率增加。
四、如何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病史与查体
典型痛经、经量多病史,妇科检查可能触及子宫增大、质地变硬。
影像学检查
B超:首选方法,可发现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
MRI:准确性更高,能区分腺肌症与子宫肌瘤。
病理确诊
罕见情况下需通过手术切除病灶进行病理检查。
五、治疗选择:需根据年龄、症状和生育需求制定方案
1. 保守治疗:适合有生育需求或轻症患者药物控制:
GnRH-a(如亮丙瑞林):抑制雌激素,缩小病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孕激素(如曼月乐环):通过局部释放孕激素减少出血和疼痛,适合经量多的患者。
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用于缓解痛经。
超声消融术
微创治疗,通过超声波能量破坏病灶,保留子宫,但可能需多次治疗。
2. 手术治疗子宫切除术
根zhi性方案,适合症状严重、无生育需求者,术后不再有月经和痛经。
病灶切除术
仅切除局部腺肌瘤,保留子宫,但复发率较高(约50%)。
3. 其他辅助手段磁波治疗(MRI引导下聚jiao超声):无创治疗,但适用范围有限。
生殖科干预:合并不孕者可考虑试管婴儿(IVF)。
六、子宫腺肌症有多严重?关键看两点
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若痛经轻微、月经正常,通常无需过度担忧;若疼痛剧烈、贫血严重,则需积极干预。
潜在疾病风险
长期雌激素刺激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病变风险,需定期监测。
七、日常管理与预防建议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高脂饮食(降低雌激素水平),适当运动(如瑜伽缓解盆腔充血)。
定期复查
每6-12个月做B超监测子宫大小和病灶变化。
心理调节
慢性疼痛易引发焦虑抑郁,可通过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缓解压力。
总结:多数可控,少数需警惕
子宫腺肌症本质是良性病变,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危及生命,但可能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轻症患者:以缓解症状、保护生育力为目标,定期观察即可。
重症患者:积极治疗(药物或手术)可有效改善预后。
绝经后:雌激素下降,病灶多萎缩,症状自然缓解。
关键建议: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月经异常,尽早就医明确诊断,避免盲目忍耐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