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急性胆囊炎还是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可通过发病速度、症状特点、影像学表现、血液检查结果及并发症风险进行区分。急性胆囊炎起病急骤且症状剧烈,慢性胆囊炎则表现为长期反复隐痛。
1、发病速度:
急性胆囊炎通常在数小时内突发,多由胆囊管梗阻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绞痛。慢性胆囊炎病程超过3个月,症状间歇性发作,常与胆囊结石长期刺激有关,疼痛程度较轻但反复出现。
2、症状特点:
急性胆囊炎伴随高热、恶心呕吐、墨菲征阳性等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出现黄疸。慢性胆囊炎以餐后腹胀、嗳气、脂肪不耐受等消化不良症状为主,急性发作时才出现明显疼痛。
3、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中急性胆囊炎显示胆囊壁增厚超过3毫米、周围积液及胆囊扩张。慢性胆囊炎可见胆囊萎缩、壁钙化或瓷化胆囊,多数合并结石影像。
4、血液检查结果:
急性胆囊炎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80%,C反应蛋白水平急剧上升。慢性胆囊炎炎症指标通常正常或轻度异常,肝功能检查可能提示胆红素代谢障碍。
5、并发症风险:
急性胆囊炎易引发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等急症,需紧急干预。慢性胆囊炎主要导致胆囊功能丧失、胰腺炎反复发作,癌变风险较急性期增加3-5倍。
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排泄,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模式。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胆汁淤积,但急性发作期需严格卧床。出现持续右上腹痛或皮肤巩膜黄染时应立即就医,慢性患者每半年需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