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痛经不是肌瘤?有可能是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子宫内膜的组织 “跑” 到了子宫肌层里生长。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会在每个月经周期随着激素变化脱落出血,形成月经。而当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后,这些异位的组织同样会受到激素影响,在月经期间出现出血,但血液无法像正常月经那样排出体外,只能积聚在肌层内,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腺肌症典型的症状就是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这种痛经和普通痛经不同,往往从月经来潮前几天就开始出现,持续整个经期,甚至在月经结束后仍有疼痛感。疼痛程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严重,起初可能只是轻微坠胀,后来可能发展到需要服用止痛药才能缓解,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除了痛经,腺肌症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的情况,部分人会因为长期出血而出现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另外,由于子宫肌层受到异位内膜的影响,子宫会逐渐增大、质地变硬,可能会让患者感觉下腹部有坠胀感或压迫感。
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虽然都是发生在子宫的良性疾病,但二者有着明显区别。从发病部位来看,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就像子宫里长了 “小疙瘩”;而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导致肌层增厚、质地改变。在症状上,子宫肌瘤患者不一定都有痛经,很多人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当肌瘤较大或位置特殊时,可能会出现月经量多、腹部包块等症状;而腺肌症的核心症状就是进行性痛经和月经量增多,这也是二者重要的鉴别点。通过超声等检查也能区分二者,超声下子宫肌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而腺肌症则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无回声区。
腺肌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一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育龄期女性是腺肌症的高发人群,尤其是 30 - 50 岁的女性。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可能会对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造成损伤,使子宫内膜组织更容易侵入肌层。此外,长期的雌激素水平过高或激素波动,也可能刺激子宫内膜组织异常生长,诱发腺肌症。还有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腺肌症的发病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腺肌症患者,其他女性成员患病的概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由于腺肌症的症状和一些妇科疾病相似,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当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明显增多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妇科就诊。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相关检查来进行诊断。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能够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以及肌层回声情况;磁共振检查则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层内异位内膜的分布情况,为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妇科检查,通过触摸子宫的大小、质地等,辅助判断病情。
对于子宫腺肌症的应对,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生育需求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方案。如果症状较轻,患者暂时没有生育需求,可以先采取保守观察的方式,定期到医院复查,同时注意调整生活习惯,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食物,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当痛经或月经量多的症状影响到生活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减轻痛经症状;还有一些调节激素的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减少异位内膜的活性,从而缓解症状。对于药物治疗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或没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病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医生会建议尽早备孕,部分患者在怀孕和分娩后,腺肌症的症状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总之,当出现严重痛经时,不要简单地认为只是普通问题或子宫肌瘤,也可能是子宫腺肌症在 “作祟”。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女性更要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让身体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