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乙状结肠

2025-08-18 12:03:52

乙状结肠息肉是指生长在乙状结肠黏膜表面的异常组织增生,乙状结肠是位于降结肠与直肠之间的结肠弯曲部分,呈S形走向。

1、乙状结肠解剖位置

乙状结肠是结肠的末端部分,上接降结肠,下连直肠,长度约35-40厘米。因其走行弯曲呈S形而得名,主要位于左下腹部,通过乙状结肠系膜固定于盆腔后壁。该部位肠腔相对狭窄,粪便在此处浓缩储存,是息肉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2、乙状结肠生理功能

乙状结肠主要承担粪便的暂时储存和水分重吸收功能。肠壁肌肉通过节律性收缩将粪便推向直肠,黏膜层分泌黏液润滑肠道。其特殊的弯曲结构可延缓排便反射,为人体提供可控的排便时间。

3、息肉基本特征

乙状结肠息肉是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隆起性病变,直径多在0.2-2厘米之间。根据病理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倾向。多数息肉初期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出现便血、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

4、息肉形成原因

乙状结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因素相关。长期便秘导致粪便滞留、肠道菌群失衡、胆汁酸代谢异常等均可刺激黏膜增生。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更易出现多发性息肉。

5、临床处理原则

发现乙状结肠息肉后需通过肠镜活检明确性质,直径小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可定期观察。腺瘤性息肉建议在内镜下切除,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术、黏膜切除术等。术后需根据病理结果制定随访计划,通常每1-3年复查肠镜。

日常应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长期辛辣刺激饮食。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若出现持续便血、排便性状改变或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肠道病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健康诊疗 最新动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问答科普